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《毛选》陪伴的日子

大家习惯上都把《毛泽东选集》简称为《毛选》,从我有记忆开始,经历过几次读《毛选》的短暂时光,有被迫读的,也有主动读的,时间都不长。

《毛选》是我小时候最早接触的书籍之一,在我出生之前父亲已经是一名中共党员,因此在我很小的时候,家里就有好几套不同版本的《毛选》,有竖排的繁体字版本、红色封面的版本、带塑料封套的缩印本等等。父亲在单位只是一名在流水线上劳动的普通产业工人,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工人党员队伍里,可能他认识的字比别的党员多一些,每次党员学习会上读上级文件、学毛泽东思想,学习最高指示,经常由父亲来读给其他党员听的。我小时候没上幼儿园,父亲单位开会学习之类的活动时经常带着我去,他们学文件、学政治,我也跟着一起听,开会结束还和着他们一起高唱《国际歌》。在我入学之前,父亲也拿《毛选》和《毛主席语录》来教我识字,日积月累,我就认识了不少字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连小学都没读完的二姐以知识青年的身份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,后来就在农村安了家落了户。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后,二姐家从生产队分到两三处零散的田地,每到收割播种季节就忙了,家里人手不够用。有时在暑假或寒假期间,他们会把我叫过去,帮他们做些家务。我从小没干过农活,下不了田,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,一般是留在家里给他们烧水做饭,等他们中午晚上回来吃饭,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闲得无聊,我有些后悔从家里出来时没带几本书过去。

我小时候就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,二姐虽然作被称知识青年,实际上没认识多少字,几乎从来不看书,姐夫也一样,所以他家里连一本连环画都找不到。唯一的一套书,就是《毛泽东选集》,这套书估计还是二姐下乡插队那年组织上发给她的纪念品。纸页虽然已经泛黄,但书还保持着新书的挺刮状态。我没有别的选择,只能看《毛泽东选集》,当然不是政治任务,也没有任何人要求我,纯粹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。白天只有我一个人,家里没有电视机,没有收音机,连报纸也没有一张,空下来就翻开书看几页,先回顾熟悉的文章,如曾经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的“老三篇”,再凭自己兴趣选择性地看些其他的,如《井冈山的斗争》、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、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等。慢慢地居然也看进去了,像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好多段落饶有趣味,几处对话,很像电影里的台词,让人玩味。就这样,在二姐家里,一套《毛泽东选集》陪伴我度过了既忙碌又无聊的一个多星期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我参加电大中文专业学习,有一门是必修课需要读一些毛泽东的原著。于是我去工地图书室借来一部《毛泽东选集》缩印本,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找出几篇来看。又过了几年,《毛泽东选集》再版,新的版本由邓小平题写书名。单位给每个党员都发了一套。那时我还不是党员,也很想有一套。有一次正好在杭州,我特意去官巷口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新出版的《毛泽东选集》。记得当时我拿着书去收银台付款时,收银员坐在低矮的椅子里好几次仰头用异样的眼神瞟了我好几次,看得我很不自在。

这套《毛泽东选集》至今还摆放在我的书柜里,已经很久没有去翻动过了。前几天,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在家里读《毛泽东选集》的照片,神态、表情都非常自然。确实,在我们的阅读生活里,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也应该成为常态。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