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藏书的哭泣

早些年,浙江图书馆开办的假日书市,是许多读书人的好去处,虽然已停办多年,但那个热闹场面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,卖书的和买书的隔着中间的书摊,有讨价还价的,有咨询图书版本的,还有交流藏书心得的。总之,这里是读书人藏书人的好天地。我偶尔也去逛逛,不管买或不买,只要一圈转下来,总会有些收获。若偶然淘得一本自己苦苦寻找的旧书,那就更快乐了。我去过多少次书市,在那里买过多少本书,已经无法统计了,但我在那里曾经看到的一件事却很难忘记,至今记忆犹新。

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一个天色灰暗的周末下午,我骑电瓶车在外面办完事,回家路过周末书市,当时已经接近收摊时间。在一个旧书摊前,我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提着一大捆大型文学刊物,在问摊主收不收?摊主接过一看,也没有打开,只看了看书脊,发现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型文学期刊,有《当代》、《十月》、《收获》、《江南》等,大概有四五十本,从书的侧面可以看出,纸张大都已经发黄了,但每一本书都保存得相当完好,连卷角卷边都找不出,有几本还仔细地用牛皮纸包了书皮。女人说:今天只是随便拿了一些过来,家里还有很多。

女人还说,这些书都是她父亲的遗物,老人家生前是教书的,平时省吃俭用,活了一辈子没留下什么遗产,只有满满一屋子的书。老人在世时,不欢迎别人进他的书房。一个多月前,老人过世了,最近家人就开始清理他的遗物。书实在太多了,一开始想直接处理给收废品的人,但又有些不忍心。现在老人家已经不在了,房子总得清理干净,让满屋的书占着这么一个房间也是浪费,不然住也住不得,租也租不成。

此刻我就站在一旁,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胡乱的翻着,他们交谈的内容我听得清清楚楚。我的脑子里迅速展开想象,一个偌大的书房里,书架布满了几面墙壁,顶天立地,上面放满了老人家毕生收藏的数以万计的图书,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孤本,甚至还想象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,戴着老花眼镜,坐在书桌前翻看着一本线装古书,或握着钢笔埋头做笔记的画面。

女人又说,自己平时基本不看书,对书也不懂,今天先拿一些过来问问,如果有人要,可以约个时间,最好能全部搬走,实在不要的,她再处理给收废品的人。

摊主告诉她,她带来的这类旧杂志目前基本没有读者,不值钱。他又问女人家里还有些什么书?女人也说不清楚,让他最好自己去看一下。摊主付给女人15元钱,留下了她带来的这一大捆杂志,同时双方各自留了联系方式,说到时候给她打电话,约时间上门去看。

此刻天色已经渐渐暗下了来,旁边的几个摊位已经在打包整理了,而有的摊主则已早早清场。我与那位女人几乎是同时离开书市的,各自骑着电瓶车,一前一后,朝着同一个方向骑行。此时,我的心里也不太平静,我很想追上去跟她说,我现在就可以跟她一起过去,去看看那个书房,看看那个书房里的藏书,相信肯定能找出一些我感兴趣的书来。但是很快我就否定了自己刚刚萌生的想法,我觉得我承受不起老爷子一辈子心爱的收藏?他一生当中把这些书籍视作珍宝,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肯定是在担心这几十年收藏的归宿。我觉得,老人家在世时,如果物色好有合适的人来继承他这些所谓的财富,我想他肯定会提早作出安排的。他的子女深知老爷子的脾性,在他生前不敢擅自处理这一屋子的书籍,或许在他们看来,这已经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了。现在老人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,于是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擅自处理老爷子一生的珍藏。

我突然感到有些悲哀,既为老人悲哀,也为老人的这一屋藏书悲哀。子女自行处理老人一生的珍藏,或许也有他们自己的苦衷与无奈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老人的子女不可能是爱读书之人,他没有把自己喜欢藏书的基因遗传到下一代,或许这也是令老人临终前最遗憾的事。

我想,要是由图书馆整体接管老人的这批书籍,那应该是最好的归宿,既纳入了规范有序的管理,也能充分发挥这些书籍的功能。只要不进入废品收购站,能够流入旧书市场也算是幸运的了,虽散落在各个家庭,终究也算是一个归宿。一个书贩,半个藏家,收书的商家应该有专业的知识对有价值的图书进行分类收藏,有更好的条件来进行存放保护,不让老人在九泉之下发出无奈的叹息,也让这些藏书在主人离开后不再哭泣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