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【文学】记忆中的大对船

  听父辈们说,东钱湖曾经有许多大对船,而且,是东钱湖人最早发明的。

   

  据《鄞县志》记载:“大对”始于明朝洪武年间。到了近代,东钱湖海外捕鱼业已经十分兴盛了。据不完全年统计,最鼎盛时期,东钱湖就有大对船300多对。

  所谓“大对船”,就是二只大小和式样相似的单船,组合在一起叫“大对船”。一艘用作撒网的主船叫“网船”,有三支船橹,一艘用作配合拉网的辅船叫“偎般”,有二支船橹。作业时,拖住渔网的二端进行海中捕鱼。主要用于捕捞小黄鱼,也有不少是带鱼、梭子蟹、海鳗等海产品。一般行驶时,相邻而行,形影不离,就像一对热恋的情侣。

   

  这种船体大桅高,堪称当时第一大巨船,因此,在东钱湖最为出名。

  大对船每艘装载量15吨左右,有五、六个隔舱,后面左右为船老大的起居室,长15米多,宽约3.5米,中间高2.5米,整个船的外形,呈现元宝状,二头高高翘起。外表涂以醒目的颜色,上红下黑,而且,船舷二侧,镶有10只黑白的眼睛,有“前4后5,中间1大”之说,尤其,中间那个相比其他,要大许多,直径有30厘米左右,突兀船舷表面,起到装饰作用。中间处,有一扇主篷,桅杆高约10米,顶端生有车筒,可升降风篷之用,风篷采用牢固的斜布做成,长有8米,宽有4米,这种风篷同常见的不同,上下二边为倾斜,因此,当地人叫以“倾篷”。一般大对船有主篷和辅篷二扇,辅篷位于船首,相对较小,不过,可以调节主、副风篷的大小,来相互配合使用。在海上捕鱼,东钱湖的大对船有很多,为了便于区别,船尾翘起的后依枪插有一根竹杆,上面点缀有形状不同的标志物,比如,殷家湾人会在竖立二条小辫子,陶公山、大前头则会串上二个圆饼,这些标志物都用棕榈编织而成,既漂亮又有抢眼,旁边,还有一盏外罩方形的美孚灯,用作夜间照明。远远望去,行驶在海面上的大对船,船大蓬高,非常威武。

 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后,蟹肥鱼壮,台风骤少,这是东钱湖渔民出海捕鱼的时候。一般会举办一场隆重的庆典,船上还挂五彩三角旗,渔民祭祀海神妈祖,以示喜庆,同时,也配备好生活必需品,比如,淡水、蔬菜等等,除了以上,为了保持空船行驶上下平衡,还得装载此鹅卵石,叫做“压舱石”,一切准备就绪,择好良辰吉日,即可鸣炮启船。

   

  到第二年春天谷雨以后,再回到东钱湖修船补网,在海上足足度过8个月之久,其间,还要数次靠岸补充生活日常品,用捕来的海产品进行调换,由于渔民吃住都在船上,风里来浪里去,相当辛苦,这才有民间流传谚语:“天下三苦,抲鱼,打铁,磨豆腐”。

  大对船有二位船老大,每船为7人,分工明确,衍接严密。海上捕鱼时,由船老大下达命令,网船出网撒下大海,另一头挂在偎船上,形成一条长长的兜形,俗称“裤脚网”。 一对大对船始终保持30米距离,平行而驶,而高高的风蓬借助海上的风力,拖着巨大的渔网前进。如果遇上大雾天气,则用船上的海螺传递信息。当时,全凭船老大根据海上多年经验,估计风浪和天气状况,后来,随着先进收音机的出现,这对海上捕鱼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

  大对船每年固定来往东海与东钱湖之间。来到东钱湖后,都会选择有防风堤的沿岸停靠。由于殷家湾大对船众多,停靠一起,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船队。据说,每当夜幕降临,一盏盏桅灯被点亮以后,幽火摇曳,船影婆娑,才出现了有名的“殷湾渔火。

 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,随着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,“一代船神”大对船从此谢幕,代而取之,是动力更强、航速更快、船体更大的机帆船,但船体的形状没有多大改变,几乎与大对船一模一样,也是木质结构。没有过了多少年,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,连最后的机船机帆船也了退出历史舞台,从此,彻底结束了东钱湖人漫长的海外捕鱼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