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【文学】在《创业》的摇篮里成长

   许多年前,在公司举行的新工人入职培训班上,宣传科一位姓杨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,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,我已经记不起来了,讲课快结束的时候,有几句话我却印象很深。大致意思是说公司办有一本油印刊物叫《创业》,是公司的宣传阵地,你们当中如果有写作方面爱好的人,也可以给我们的《创业》刊物投稿。

   我之所以把最后那几句话听进去了,是因为我当时正做着与文学有关的梦,在家时偷偷摸摸学着写过几篇稿子,但还从来没有变成过铅字,最多只上过家乡的有线广播。现在听说公司有这样一份自己办的油印刊物,自然是倍感亲切,心生向往。

   到了工地以后,我就一直在留意老师讲的那本叫《创业》的刊物。可能当时《创业》的印数不多,不能保证每一期都能发到公司的所有班组。我第一次看到《创业》是几个月后在镇海工地焊接队的办公室,当我瞧见这本油印刊物时,突然眼前一亮。刊头套红的“创业”两字特别醒目,刊物既没有封面,也没有目录,从首页刊头下开始到最后一页,全是公司及工地上发生的新闻,篇幅都不长,但数量却不少。因为是油印,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,既没有照片,也没有插图,每页分成两栏排版,通栏都是文字。用8 K纸对折装订,4号的宋体铅字,一页纸也排不了几百个字,每期也就十几个页面。虽说是一本刊物,看上去也有一定的厚度,其实它的字数并不会比现在《浙江火电报》的一个版面多多少。《创业》刊登的内容都是身边发生的人和事、工程动态,感觉特别亲切,几乎每到一期我都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完。

   看过几期之后,我也学着上面登载文章的格式接连写了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,鼓起勇气投给《创业》,但最终结果是一篇都没有被采用。写了不用,也就没有了继续写作的动力。后来,《创业》的编辑主动找到我,鼓励我要继续为《创业》投稿,同时指出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。我才知道,稿子没被采用是因为自己基础太薄弱,还不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。由于自己工作环境的局限性,视野有限,写的又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对素材没有经过提炼,站位不高,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。加上自己性格内向,也不敢大胆去采访,看到什么写什么,有些细节甚至是凭空想象的,不够真实,自然就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。在编辑老师的引导下,我买来几本新闻写作的书籍,又订了《新闻三味》等刊物来学习。在工作时去留心观察,寻找新闻线索,下班后回到宿舍趴在床上边学边写,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,写了撕,撕了再写,一篇短短的稿子可能会折腾到后半夜。不久,署有我名字的稿件终于在《创业》上刊登了,虽然只有豆腐干大小,但却令我激动了好多天,因为这是自己写的稿子第一次变成了印刷体。

   我从查阅公司有关史料中得知,《创业》创刊于1982年元旦,到1987年末停刊,在6年时间里共出刊194期,虽然是不定期出版,但也基本能保证十天半个月出版一期。《创业》停刊,是因为公司决定要把油印的刊物提升为铅印的《浙江火电报》。从1984年我第一次见到《创业》到最终停刊,实际陪伴的我时间只有短短的4年。我在《创业》上其实并没有发表多少新闻稿,因为当时公司宣传科有两位专门负责《创业》新闻采编的记者编辑,通讯员的稿件用得并不多。不过,在我的记忆里,公司当年举办文学征文,利用《创业》这个平台出过几期文学专刊,也发表过我的一些文学作品,小说、散文、诗歌都有。虽然这些文字现在去看是不忍卒读的,但是,如果没有当年《创业》编辑人员的鼓励和自身不断的积累,我的业余写作也可能坚持不到今天。

   从曾经的《创业》,到后来的《浙江火电报》,再到今天的《浙江火电》,都一直陪伴着我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因为《创业》、《浙江火电报》宽容地接纳了我稚嫩的文字,给了我坚持业余写作的动力和信心,我写的文字也逐渐从公司内部刊物,一步一步走向了系统内外报刊,走向了省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和文学刊物。

   《创业》虽然已经停刊三十多年了,早就淡出了老一辈火电人的视线。可以肯定的说,新生代火电人绝大部分都不会知道公司曾经有过这样一本叫做《创业》的刊物,最多听说过中国曾经有一部名为《创业》的电影。但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《创业》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。不可否认,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不管是印刷还是装订肯定算是粗糙不堪的《创业》,却在公司的新闻宣传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,它不但记录了那个阶段公司的创业发展历程,而且还培养了一批通讯员和作者。这些通讯员通过给《创业》写稿,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,有调到管理岗位的,也有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。还有几位虽然后来调离了单位,但都有很好的发展。公司成立50周年时,曾经担任过公司宣传科长,又是《创业》唯一主编的冯民雄写过一篇纪念文章,回忆当年《创业》艰辛办刊的过程。作为《创业》的主编,冯民雄的文章自然是站在一定高度的。他说,《创业》所要积淀与弘扬的,是火电人身上永不言败的精神。今天,我对《创业》这份油印刊物的回忆,是作为一名曾经的通讯员对《创业》的感恩,因为《创业》是我步入浙江火电公司大门后,促使我在写作道路上成长和进步的摇篮。